我學佛以來的一些體會
王燁 2025年5月11日 中午講於金佛聖寺
各位法師、各位同修道友,大家好!
弟子王燁,法名親慈。今天很有幸在這裡和大家結個法緣,分享一下我學佛以來的一些體會。
我是一名佛教初學者,去年9月才皈依。但其實,在我很小的時候,就已經對宣化上人很熟悉了。因為我的媽媽和姥姥都非常信奉上人,家裡的小佛堂除了佛菩薩以外,也供奉著上人的法相。我媽媽常年聽法總的講座,上人的開示也經常在家裡播放。所以對我來說,上人既莊嚴又親切,一直像一位在身邊的長輩。
去年我第一次來到金佛寺,就被這裡的莊嚴氣氛和溫暖氛圍打動了。法師們好慈悲好智慧,師兄們也非常有耐心,幫我瞭解道場規矩,讓我一下子就喜歡上這裡了。特別幸運的是,當時剛好趕上金佛寺的40周年慶典,我就在這樣的因緣下,正式皈依三寶。
(一)
信佛之後,我最大的改變就是不太容易生氣了。以前我總覺得發脾氣是生理本能,像打噴嚏一樣是控制不了的。別人惹我,我就得反擊,不然不是吃虧了嗎?而且,壓抑脾氣還會生病。但學了佛以後,我明白了一切都是因緣和合。遇到什麼人、什麼事,都是前世今生的業力果報。我的責任,是修正自己的行為,精進修行,種下好的因緣。忍辱是六度之一,也許那些讓我生氣的人,或許正是來幫助我修行的「菩薩」呢。奇妙的是,懂了這些以後,我真的不太生氣了。就算遇到很不順的事,也懂得時時觀照自己的內心,即便生氣也最多只會氣一天。我相信這是佛法加持的力量。
(二)
還記得我第一次來金佛寺時,正好碰上地藏法會,就跟著大家一起念《地藏經》。那時是我第一次讀《地藏經》,連字句都唸不順,但卻感受到佛音好美,讓人心生歡喜,就像做了一次心靈的spa(心靈的提升)。於是我請了一本地藏經,回家經常讀誦。讀著讀著,就被地藏王菩薩的大願和孝心感動了。他在無數的前世中都為母親發願,希望母親脫離地獄。後來,他又把所有眾生都當成母親一樣救度。
這種大慈大悲讓我特別感動,也讓我開始反省,自己以前對父母是不是不夠恭敬。現在我經常為父母念經、迴向。說來奇怪,去年過年回國,我發現以前脾氣特別大的爸爸,忽然變得溫和了很多,整個人就像換了一個似的。他以前是堅定的無神論者,但這次竟然說話間有了對佛法的認同。讓我更相信,只要自己真心修行,是會感召到家人的。
同時,我也觀照自己能夠像地藏王菩薩一樣,盡可能的去幫他人。我想這也是學佛的最終目的,不是為了自己求福報,而是為大眾積功德、廣種福田。去除我執我相,自利利他,希望更多的人解脫出娑婆世界。如果我們自己都修行好,不入地獄,地獄自然就空掉了。
(三)
前段時間讀上人開示的《普賢行願品淺釋》,其中讀到一句大受震撼。那就是「眾生會拜佛,佛也會拜眾生」。眾生會拜佛,很容易理解,佛是至高無上的覺者,帶領我們修行脫離苦海,我們當然要去禮拜他。但是,佛為什麼還要拜眾生呢?我百思不得其解。上人開示道:「佛不是居高臨下地被人膜拜,而是以極大的慈悲和恭敬心,看到眾生未來皆可成佛,故也合掌禮拜眾生。」
原來,佛陀用極大的慈悲心提醒著眾生,我們每個人心中其實都蘊藏著佛性,都具有可以成佛的潛質,只要我們依教奉行、如法修行,都有可能成佛。同時,上人也通過這句話,提醒我們在修行過程中,應當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,尊重他人,也尊重自己內在的佛性。
思考到這些,我深深的體會到佛法就是教人去做一個有德行的人。不是做表面功夫,而是深深的對每一個生命體充滿尊敬,在「眾生平等」的覺悟中生起真正的慈悲心。
(四)
上週五晚上,我參加了恒懿法師講解《大乘百法明門論》。當時有一位師兄提問:「我們的業力,究竟是可以徹底清除,還是最終會帶業往生?」懿法師開示說:「除了開悟,否則都會帶業往生。但如果我們能往生到一個好的地方,比如西方極樂世界,那麼這些業的種子雖然還在,卻不會再生根發芽。」
聽到這裡,我立刻聯想到我的專業背景──生物學。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,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攜帶著一套獨特的密碼──DNA(deoxyribonucleic acid),它決定了我們的生老病死、性格、甚至某些行為傾向。而在這套密碼中,其實每個人天生都攜帶著一些「癌症基因」。這些基因是無法徹底清除的,就像種子一樣,會伴隨我們一生。但會不會發病,還得看我們怎麼生活。如果我們經常熬夜、抽菸、飲酒,或者長期情緒壓抑,那這些「種子」就有可能被啟動。但如果我們注意飲食健康、保持好情緒、生活有規律,就算帶著「癌基因」,也不一定會生病。
佛法何嘗不是如此?我們雖然帶著業力的種子而來,但只要我們常常觀照自心、持守正念,不給「惡種子」生根發芽的土壤,即使帶業,也能清淨修行,甚至成佛。
佛教實在是一門極其科學、但又遠遠超越科學的智慧之學。就以DNA為例,它只是由四種不同的鹼基分子依序排列而成;而這些分子又由原子組成;而原子又可以分為更細小的粒子等等。我們甚至可以設想:如果我們的觀察視角無限縮小,小到粒子的大小,再去觀察身邊的人事物。便會發現,我們其實是「空的」──只是由無數原子堆積而成,彼此之間空隙極大,只是藉由能量和力的關係「看起來」像一個堅實的存在。我們與桌椅板凳、石頭水流在本質上沒有不同。
那麼,是什麼讓一些原子組成了桌椅,而另一些原子卻組成了會思考、會感受的「人」? 科學目前尚無法解釋,而佛法卻早已指出──這是「識」的作用,是「因緣和合」的顯現。想到這裡,我忽然對「空性」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。佛說一切法皆空,空,並不是說什麼都沒有,而是說一切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性。正因為「無自性」,我們才有轉變的空間,才有修行、改變命運的可能。就像基因可以透過生活方式來調整,業力也可以透過修行來轉化。
今天的分享,只是一個初學者的一點淺見,道理理解得可能還不夠深,希望各位法師多多慈悲指點。我雖然做不到六祖那樣的頓悟,但願意像神秀大師說的那樣:「時時勤拂拭」。
最後,我想把自己寫的一首小偈送給大家:
「生死一炷香,靜中生萬象;
萬象皆是病,一念化真常。」
感恩三寶,感恩道場,感恩大家聆聽!
阿彌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