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ctober 14, 2025

近藏師結法緣 -《地藏經》的兩個經眼

《地藏經》的兩個經眼
近藏法師2025年9月14日午齋講於金佛聖寺

諸佛菩薩,上人,各位法師、居士:阿彌陀佛!今天近藏利用午齋的時間,跟大家結法緣。先謝謝Cheryl幫忙翻譯。

近育師跟大家介紹過整部《地藏經》的科判,提到每部經有序分、正宗分跟流通分。如果拿人的身體做譬喻,「序分」就像頭;「正宗分」就是身體,裏面有五臟六腑,支撐我們生命的運作。「流通分」就像手腳,通過手腳去流通實踐人生的各種抱負與想法。

那麼這三分,哪一分佔的比重最大?(有人回答:序分。有人回答:正宗分。)一個人頭最大嗎?(有人回答:身體。)以人體的黃金比例來講,頭大就不好看了。其實是「正宗分」占的比重最大,等於是最核心的內容;如同人體的心肝脾肺腎,如果出了問題就想趕緊看醫生,希望能維持好身體健康。所以一部經最核心關鍵的部分在「正宗分」。《地藏經》的正宗分又分為四部份(明能化主、明所化機、明度脫緣、明成佛因),內容就不贅述。

透過科判的架構,能幫助我們對整部經有頭尾通徹的了解,不會見樹不見林,而是能清楚的見到整部經的whole picture(全貌)。

《地藏經》有兩個經眼

那麼我今天要介紹的,是《地藏經》的兩個經眼。頭很重要,頭上的眼睛更重要。為什麼呢?因為眼睛在哪兒,心就飄哪兒。比如我的頭雖然朝向前方,眼睛如果飄向左方,我們心就跟著眼走。所以在佛殿裏面,眼睛不要飄來飄去,我們眼睛飄來飄去代表什麼?心也跟著飄來飄去。

第一個經眼是「業力甚大」

《地藏經》有兩個經眼,第一個經眼是「業力甚大」。這一句經文出現在〈地獄名號品〉,大家應該非常的熟悉。

【爾時,普賢菩薩摩訶薩白地藏菩薩言:『仁者!願為天龍四眾,及未來現在一切眾生,說娑婆世界及閻浮提罪苦眾生,所受報處地獄名號,及惡報等事,使未來世末法眾生,知是果報。』】

〈地獄名號品〉是普賢菩薩向地藏菩薩請法,請他講娑婆世界及閻浮提罪苦眾生受報的地獄名號。

【地藏菩薩告普賢菩薩言:『仁者!此者皆是南閻浮提行惡眾生,業感如是。業力甚大,能敵須彌,能深巨海,能障聖道。』】

地藏菩薩講完這些地獄名號以後,做了一個小結論,說:「我剛剛講的這些地獄,都是南閻浮提行惡眾生,業感如是。」這些地獄,都是南閻浮提作惡的眾生他們惡業召感的。這種的「業力甚大,能敵須彌,能深巨海,能障聖道」。

業有三種,身、口、意。我們每天的身(行為)、口(言語)、意(念頭),無不是罪、無不是業,除非身壞了、口壞了、意壞了,如果沒壞的話,每天這三個東西都在造業。

「能敵須彌」,須彌是須彌山。須彌山在哪裏?須彌山在一個小世界的中央。一個小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,有一個太陽,有一個月亮,四邊有四大部洲(東勝身洲、西牛賀洲、南瞻部洲、北俱盧洲),我們人類所居住的是南瞻部洲。所以須彌山很大,上人說你要入定才能看得到。但是我們業力比我們看不到的須彌山還大。

為什麼業力會比須彌山還大呢?因為《地藏經》裏面有講,當我們的業沒有消,「此界壞時,寄生他界,他界次壞,轉寄他方;他方壞時,輾轉相寄。此界成後,還復而來。」這個世界壞了,會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受報;等到那個世界壞了,我們又回到這個世界來受報。所以如果一個世界壞了,代表須彌山也沒有了;可是如果這個業沒有消,業力會帶我們投生去另外一個世界,繼續受報直到這個業消掉為止。所以業力是不是比須彌山還大呢?我們的業如果沒消,即使須彌山毀滅了,我們還會去另一座須彌山的世界受報,所以業力勝於須彌山。

業有四個法則

眾生的業,遵循了「四個法則」:

第一個法則,「業決定義」。「決定」有兩個層次的含意,第一個是善的業決定成就善的果,惡的業決定成就惡的果,即所謂「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」,這是第一個含義。

第二個含義,就是業可以決定我們去的地方。所以說「業力」,業有一種力量,能引動我們去投胎,決定我們去的地方。先不講死後投胎,即便現在活著的時候,我們造什麼業,就會決定我們跟哪一種人在一起,所謂「善一夥,惡一群,什麼人找什麼人」,業會決定我們周圍的環境。

所以業有一種決定性,包含這兩個含義。

第二個法則,「業增長義」。業會增長廣大,舉例來說,我今天心情不好,不想和你講話;明天也不想和你講話;第三天你一定覺得:「我是惹了你了嗎?」最後演變成倆個人從此不再講話;不僅不講話,還互相怎麼看都不順眼。這就是業果的增長廣大,很厲害的。但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,惡業如是,善業亦如是。善業也會增長廣大。

善業怎麼增長廣大?例如用感恩的心看待人事,越看越順眼。或者每天念一遍〈大悲咒〉,越念越熟,覺得一遍不夠,再三遍、再二十一遍,最後一百零八遍,到最後時刻都在持咒。所以業不管善與惡,都會增長廣大。

第三個法則,「業未造不遇」。就是沒有造的業,不會受果報。比如空難,有人就剛好搭不上失事的那架班機,因為沒有墜機的這種業;或者火災,火就跳過他家,燒隔壁家。沒有那個業,就不會受那個報,所以面對天災人禍的新聞報導時,我們就能理智的解讀,不輕易跟著瞎起鬨。

惡業未造不遇,善業亦如是,所以上人譬喻說:「沒有讀書的人怎麼去拿博士?」所以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,因為業未造不遇,菩薩不擔心果報,菩薩更在乎的是造什麼樣的業,反而不擔心會得什麼樣的果。

第四個法則,「業已造不失」。就是已經造的業,如果沒有被真實的破壞,是永遠都不會消失的。

什麼叫真實的破壞?以善業來講,有一句話叫「火燒功德林」。比如說我做了布施,後來我非常的後悔;我替廟上做事,我非常的後悔,本來很開心,但後來非常的後悔,因為有人毀謗我,有人誤會我。做的時候很歡喜,但是事後生出極度後悔懊惱的心,就破壞了當初發心的善功德。

上人還住世的時候,如果弟子發了惡心毒誓,例如:「我生生世世都不要出家!」上人會觀察,盡快成就這個人的出家因緣,不讓這個惡心破壞出家修行的菩提心。

所以修任何的善業,要好好守護那份最初的發心,不要去破壞它。若是惡業,如何做到真實的破壞惡業?當然就是懺悔。上人常講:「痛改前非!彌天大罪,一懺便消。」真心誠意、痛改前非的懺悔,就是對惡業真實的破壞。

第二個經眼是「迴向法界」

《地藏經》的第二個經眼是「迴向法界」,經文出現在〈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〉。

【爾時,地藏菩薩摩訶薩,承佛威神,從座而起,胡跪合掌,白佛言:『世尊!我觀業道眾生,校量布施,有輕有重,有一生受福,有十生受福,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,是事云何?唯願世尊為我說之。』】

這時地藏菩薩請問釋迦牟尼佛一個問題,他說六道眾生做布施,一樣的布施,為什麼有的人一生受福,有的十生受福,有的百生千生受大福利,這差別是怎麼造成的呢?

「布施」分三種,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。財施,是物質方面的布施;法施,是法方面的布施。例如Cheryl幫忙翻譯,是什麼布施?(Cheryl:法施。)還有?(大眾:無畏施。)我上台會害怕,因為有了妳幫忙翻譯,我就不會驚(害怕),這是無畏施。

布施能攝六度法門

「布施」,是菩薩所行的六波羅蜜(六度)之一,也同時涵蓋其餘的五度(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)。換句話說,六度可以收攝在「布施」這一度。怎麼個收法呢?

首先「布施」收攝「持戒」。無論受五戒、菩薩戒,乃至出家人受戒,持戒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,除了自己希望獲得解脫以外,同時也為了不觸惱眾生,令眾生歡喜。所以持戒,屬於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中的哪一個施?(大眾:無畏施。)我們不殺生、不打妄語、不偷盜,眾生看到我們不會害怕,不令眾生有失去生命和財產的恐懼,所以持戒就是無畏施。

「忍辱」更明顯了,忍辱是什麼施?(有人回答:也是無畏施。)對!也是無畏施。「精進」屬於哪一種施?法施。「禪定」屬於哪一種施?法施。「般若」屬於哪一種施?法施。我們精進修行、修禪定、學般若,都是為了能夠布施給眾生這種清淨的法、解脫的法。所以精進、禪定、般若是屬於法施。

既然六度都由布施所攝,那麼這段經文:

『我觀業道眾生,校量布施,有輕有重,有一生受福,有十生受福,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』,可以擴充發明為:

我觀業道眾生,校量持戒,有輕有重,有一生受福,有十生受福。
我觀業道眾生,校量忍辱,有輕有重,有一生受福,有十生受福。
我觀業道眾生,校量精進,有輕有重,有一生受福,有十生受福。
我觀業道眾生,校量禪定,有輕有重,有一生受福,有十生受福。
我觀業道眾生,校量般若,有輕有重,有一生受福,有十生受福。

校量業道眾生忍辱的功德,有輕有重;校量精進的功德、校量禪定的功德、校量般若的功德,亦有輕有重,為什麼有人可以一生受福,有的十生受福,有的百生、千生受大福利?甚至從校量六度的功德,擴充乃至修種種法門的功德,為什麼有人進步得很快?有人進步得很慢?

迴向法界,就是迴向法性

差別在於「功德迴向法界」。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乃至一切行門,所有功德都迴向法界。因為功德迴向法界,所以這個人的功德──百千生中,受上妙樂。

【如但迴向自家眷屬,或自身利益,如是之果,即三生受樂,捨一得萬報。】如果只是單單迴向給自己的眷屬,或者是自身的利益,如是之果,三生受樂。前面是「百千生受樂」,而且是妙樂,就是你想不到的那種快樂,只有親自領受過才知道。但如果只是迴向自家眷屬或者自己的利益,就只有「三生受樂」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捨一得萬報」。

為什麼有這樣大的差別?(大眾:因為心大。)心大、量大,那個量就很大。舉一個譬喻,我今天誦一部《地藏經》的功德,就如這一杯水,我迴向法界後把它倒進海裏去,整座大海我都可以受用,所謂「捨一得萬報」。如果我緊緊的握著,最多只能擁有這一杯水;當我把它倒進太平洋,那麼流到四方的河流我都能受用。所以無論走到哪裏,舉凡海洋支流所及之地,都有我倒進這杯水的利益,而不是依賴著自己拿著這杯水到處走,整個海流的水都是你可以受用的。這個就是「迴向法界」。

所以《地藏經》中,婆羅門女救母親免受地獄之苦的公案,就涵蓋了《地藏經》這兩個經眼──業力甚大、迴向法界。婆羅門女賣掉家宅財產,於佛塔寺大興供養,去到地獄看她媽媽。鬼王問的第一句話:「菩薩之母,在生習何行業?」鬼王不問其他,直接問您母親生前造什麼業?為什麼這麼問?因為業力決定這個人會不會在地獄裏。如果她母親生前盡是放生、供養三寶,怎麼會在地獄找到她呢?所以鬼王第一個問題先問:「在生習何行業?」有造地獄的業,才會來地獄,業力決定死後的去向。這是第一個經眼「業力甚大」。

婆羅門女的母親生前邪見,譏毀三寶,死後墮在地獄;之後又因為婆羅門女為她供養三寶和念佛的功德,使她得以解脫地獄的罪苦。而且不只這樣,無間地獄所有的眾生,都跟著婆羅門女母親離開地獄了。為什麼婆羅門女的母親離開地獄,全部的人也可以跟著離開地獄,這怎麼一回事啊?就是藉由「迴向法界」的功德。

這個功德就像太平洋的海水,流進一切支流,舉凡觸及河流水的人,都能因此得到滋潤利益。迴向法界最究竟的涵義,就是迴向法性(諸法的本性),因為就法性而言,一切有情眾生(六道含靈)與無情眾生(山河大地、草木金石)都是相通的。

舉個譬喻,一切眾生都在娑婆業海上的同一艘船上,當有個人功德迴向法界時,相當於在船上搖了一下,而船上其他人也能感受到,因為大家同時踏在船板上——意謂法性相通,所以一個人迴向法界時,法界眾生都能接收到。

至於你對整艘船的影響力有多大,就取決於你撼動力有多強。你如果很胖,這麼一踏腳,搖動力就很大啦!如果好多很胖的人同時踏腳,幾乎可以改變船的航行方向了。

這個月唸《地藏經》,法師人數不算在內,每天平均有二十個人來參加,禮拜六、禮拜天的人當然更多。雖然每天只有二、三十個人,但是超度牌位就有兩千多個,而且好多寫著的是超度累劫冤親債主。所以加上牌位代表的眾生,我們每天就有好多好多的人在船板上踏腳,這力量有多大啊!希望大家把握剩下最後一個禮拜的地藏法會,之後還有八天的〈梁皇寶懺〉,齊力來踏腳,把娑婆業海的這艘業力之船調轉方向,令眾生離苦得樂。

卍   卍   卍

(有居士舉手要問問題)

居士A:只一個問題。去年也是差不多這個時間,法師在上面說話,我就鼓掌起哄;然後妳就對我比個「噓」。我當時不理解,今天聽了之後,是不是像剛才妳說的,比如看到飛機失事或者什麼,如果遇到這種事情,我就不能起哄,因為起哄就動念了,是不是?

居士B:不是,主要是法師在說法的時候,我們應該靜心的聽,深心的懺悔,身心才能調伏,這是我的想法。

近藏法師:我不太記得去年的情況,可能原因是上人對我們出家人要求很嚴格,包括我們說法的語調、儀態各方面,非常要求。目的就是不要我們有一個攀緣的心,講法的時候刻意讓居士喜歡自己。比如妳鼓掌,就代表我講的好啊!別人講妳都不鼓掌,妳就鼓掌我!(眾大笑)

居士A:不是、不是!是當時法師說了寺廟發生一些事情,我覺得「嗯,很對」,然後我就鼓掌,但是你就「噓」。

近藏法師:對,確實要收斂。我們聽別人在批評或者各方面,每件事都有當中的因緣,而且因緣復雜,不明白就先不要起哄,加油添醋。

居士A:是不是我們看到新聞或者其他事情,不能起心動念,是他的就是他的,我們不能撒鹽或什麼的。

近藏法師:妳念「南無觀世音菩薩」。

居士A:OK!明白,感謝法師!

居士C:法師,我斗膽問一下。忉利天是個安靜的天,他怎麼在忉利天上對所有的人開大會,說話呢?

近藏法師:忉利天安靜?不安靜啊!忉利天很快樂,但它不一定安靜。

居士C:是、是,大概也就在忉利天的時候,會讓說話?

近藏法師:可以!天人可以說話的。

居士C:當時是一些娑婆世界的鬼神也都上去。

近藏法師:對,都上去了。因為佛去忉利天一定會說法,他們想聽法,就跟上去了。當然這要有神通力,我們沒有神通力的上不去,就回來看《地藏經》。

居士C:謝謝法師!

近藏法師:今天與各位結法緣就到這裏,下午一點誦經。阿彌陀佛!

Share